由中共中央印發《中國共產黨支部工作條例(試行)》(簡稱《條例》),指出黨課應當針對黨員思想和工作實際,回應普遍關心的問題,注重身邊人講身邊事,增強吸引力感染力,是提高黨員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渠道。 然而,一些地方開展講黨課活動,存在不同程度“走形”現象。如,有的內容上是“炒現飯”;有的形式上是千篇一律的“照本宣科”;有的不求實效,只求應付了事。以上種種現象,不僅影響講黨課的重要作用,也削弱了黨員的黨性教育。為此,要從堅持原則、創新課堂、樹立問題等方面積極思考,提升講黨課的質效。 堅持“三個原則”,讓黨課內容“入心入腦”。 “治大國,若烹小鮮”,講黨課亦然,要用心用腦、精細制作。然而少數講黨課存在念文件、讀材料的“炒現飯”情況,沒有系統考慮黨員自身特點與時代發展的差異性,黨課內容缺少“鮮活食料”,難免會造成黨員“吃不飽、學不好、用不到”的現象,沒有真正“入心入腦”。要根據不同黨員特點與時代需要,有的放矢、分類施教,堅持“接天線”與“接地氣”并重原則,黨課內容要同黨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保持一致,將黨的創新理論延伸到基層中心任務、重點工作去講解,將黨的惠民政策應用到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去分析,讓黨員聽得進去、記得牢固,做到學有所獲、聽有所得;堅持“說理”與“動情”相融原則,將黨課內容中抽象的概念、刻板的理論轉化成對建黨精神的深情傳頌、對紅色血脈的堅定傳承、對國家發展的美好期盼,讓黨員在學習中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持“本地發展”與“外地經驗”結合原則,要將我的發展實踐“串”起來,把其他地區好的發展經驗融進去,這樣才能加足“料”,讓黨課成為“課堂”而非“瞌堂”,實現黨課“高度”“溫度”“精度”相統一,切實將講黨課的教育引導作用轉化為推動各項事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 創新“三個課堂”,讓黨課形式“用心用情”。 講黨課,不是讀“三字經”,更不是學“文言文”,讓人聽得云里霧里,防止形式主義。然而少數講黨課存在千篇一律的“照本宣科”、居高臨下的“我講你聽”,沒有真情實感感染學員。要不斷創新授課模式、豐富課堂形式,用心備課、用情說課,改造“傳統課堂”,引導黨員圍繞主題進行平等的討論交流,引發共鳴、觸發共情、增強黨性,實現“被動灌輸”到“主動汲取”的轉變;拓展“紅色課堂”,用好當地紅色資源,適時組織黨員參觀紅色教育基地和革命遺址,在實地參觀、切身體驗中聆聽紅色故事、汲取紅色力量、賡續紅色血脈;用活“田間課堂”,依托當地的特色產業資源,把黨課搬到田間地頭、工廠車間,求取致富“真經”,講好創業故事,激發黨員奮進的內生動力,以新穎多變的課堂形式,提高“互動性”,注入“感染力”,讓黨課充滿“鮮活力”,充分激活黨員干部主動參與、主動學習的熱情和激情。 樹立“三個問題”,讓黨課效果“走心走實”。 “問題是實踐的起點和動力源?!敝v黨課,要樹立問題意識,堅持以問題為導向,以實效為目標,聚焦講黨課內容“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的三個問題,分享出“干貨”和“硬貨”,深刻剖析出原因和本質,防止泛泛而談、流于形式,充分激發黨員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達到知行合一的效果。樹立“是什么”的問題導向,要做到知其所以,梳理故事情節的來龍去脈,向學員講明“起承轉合”,激發黨員深入學習的濃厚興趣,引導學員深入思考和體會;樹立“為什么”的問題導向,要做到深度挖掘故事內容的時代背景,有的放矢地總結經驗,傳達故事蘊含的哲理和智慧;樹立“怎么做”的問題導向,從黨課內容的精神要領與深刻內涵聯系于實際、聯系于自身,做到“古為今用”“融會貫通”,切實將汲取的知識服務于實際、服務于人民群眾,做到既要講清“黨課內容”,又要講出“背后故事”、既要講清“傳統背景”,又要講出“時代意義”,既要講清“指導思想”,又要講出“實踐意義”,充分發揮黨課“對癥下藥”的作用,讓理論精準聯系實際,進一步激發基層黨組織工作的創新力、凝聚力。 |